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由于种种原因,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两侧群山环绕,滔滔黄河水蜿蜒流淌,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图为俯瞰位于吴忠市青铜峡境内的黄河宁夏段(2024年6月23日摄)。 新华社发 袁宏彦/摄
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离京视察,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从济南泺口大坝到徐州黄河故道,从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从郑州邙山之顶到新乡引黄渠畔,毛泽东同志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也忧思难平,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一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规划,黄河进入有计划有步骤治理的新阶段。根据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治理开发规划、优化治黄整体布局。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到河南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详细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邓小平同志指出:“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小浪底工程的上马定下了基调。
75年来,我国先后开展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接千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河南兰考东坝头的黄河岸边,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7月,在宁夏,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让母亲河永远健康”;8月,在青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6月,在山西,寻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渡过黄河驻扎于此的足迹。2019年8月,在甘肃,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9月,在河南,亲临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治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2020年6月,在宁夏,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2021年10月,来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坦言“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4年9月,在甘肃,嘱托“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步履所至,尽是关切。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生动现实!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