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良渚古城遗址所揭示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今天,良渚古城遗址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拓展了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良渚调研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良渚文化分布于环太湖流域,距今5300—4300年,以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陶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的手工业,具有文字风格的刻画符号,大型人工营建工程及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为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在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为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关键性的考古材料。
什么是文明?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一直以“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然而,研究表明,在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中美洲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应该更加多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的考古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文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2年第14期《求是》杂志良渚博物院文章《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