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完腊月初八就是年”,可身边却没有一点快要过年的气氛。也许是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以往过年时的美味佳肴、热闹情景不在向往,以至于“年味”慢慢的变淡了,而我记忆中的年,却是年味十足。
在儿时的记忆里,从进入腊八这一天就预示着快要过年了。腊月初八,我们这里有喝“腊八粥”和腌“腊八蒜”的习俗。这天清早,会提前会将浸泡好的八种粮食倒入大锅中,慢慢熬制成香喷喷的腊八粥。喝过腊八粥后,还会把头一天剥好的蒜,装进无油无水的玻璃瓶内,倒满醋密封起来。到大年三十这天,瓶子里的蒜瓣全都变成翠绿色,酸脆可口,泡过蒜的醋则是蘸饺子、拌凉菜的调味佳品。
喝过腊八粥就要忙着大扫除了,就是要把家里墙壁、地面和各种物件全部清扫一遍,虽然那个年代房子和物件都不多,也不新潮,但也要打扫的干干净净,为新年打好基础。大扫除后就要忙年货了,那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跟着大人赶年集置办年货。虽然八十年代的时候日子不算富裕,年集上东西倒也称得上丰富,大人们把攒了一年的辛苦钱拿出来,痛痛快快地采购年货。平日里不舍得买的点心零食都见样来点,鸡鸭鱼肉也都备的足足的,小孩子们也随势让大人给买点自己的喜欢的玩具,大人也不会计较,因为过年就是要高高兴兴地过。
过完腊月二十三,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炸藕夹、炸茄盒、炸鱼、酥肉,整个村里都是满鼻的香味。每到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酥脆可口的丸子吃到嘴里满口留香。
到了大年三十,才是真正过大年,大人们是一刻都不得闲,从早忙到晚。杀鸡宰鱼,贴春联,挂灯笼。这一整天,都要围着厨房转,早上起来开始和面,剁陷、准备晚上的水饺。到了晚上,就会为全家做一桌最丰盛、最诱人的年夜饭,因为年夜饭代表着一家子满满的爱和幸福。晚上吃饭前,要先把这些好吃的供奉给先祖和老天爷,以示感恩之心。家家户户还都要放一挂鞭炮,有的用长长的竹竿挑着,有的挂在树上,有的直接放到地上,点燃药引子,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子。吃完饭,小孩子们来的街上,拿出自己家的宝贝,像什么二脚蹬、钻天猴、摔炮等,尽情玩耍。除夕夜,是一年中孩子们最开心的夜晚,有的孩子打着灯笼满街乱跑。漆黑的夜里,灯笼是孩子们的眼睛。有时因跑的太快,摔倒在地,灯笼就着火了。因为过年,大人们也不会责骂。除夕夜也是大人们最放松的夜晚,吃水饺、喝酒、放鞭炮、看晚会、守岁,过得有滋有味。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就被大街上的鞭炮声吵醒。穿新衣、戴新帽,还要挨家挨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那时候的压岁钱很少,顶多也就三毛两毛,更多是瓜子和糖果。从初二开始,就要走亲访友。在我们老家,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剩下的日子就是论资排辈,关系的近远轮流拜访。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忙活完,这样才算过了年。
回忆起儿时的年味,是那么纯真,那么难忘,那么深沉。虽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