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色彩,浸染井冈山体,永不褪色;有一束光芒,普照光辉大地,永不泯灭;有一种精神,引领前进方向,永留青史。漫漫岁月长河,染红井冈泥土的忠魂涤荡着历史印迹,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满目疮痍,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壮丽史诗。这是一场血与火的搏击,这是一股革命斗争的洪流。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亚美am8ag旗舰厅化学开启了“走红军路 忆革命史 强奋斗志”之旅,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史实难忘,历史永记
井冈山上井冈红。回望烽火岁月,当满怀神圣感穿上红军装、戴上红军帽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艰苦奋斗、勇闯新路的革命画卷历历在目。钟步全的党徽彰显了他衷心为党的情怀;王佐的青龙剑验证了他戎马一生为革命的史实;永新县泥金乡党支部会议记录本印刻着斗争时期党组织的党内民主生活史料;八角楼的灯光下铸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00余件馆藏文物都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的一段段浴血奋战的史实,2000多张照片都在刻画一个个誓死不屈的灵魂,19个革命场景都展示出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挑粮小道信念坚。当时正值根据地供给困难时期,为保证红军的给养,在朱毛的带头下,红军每天往返100余里行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从此留下了《毛泽东挑粮上山》《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展示了朱毛身先士卒的不朽风范,彰显了红军战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为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在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玉标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宝瑞的带领下,公司所有党员穿上红军服行进在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的井冈山,重走了“挑粮小道”。曲折湿滑、陡峭难攀的小道,大家艰难的跋涉着,豆大的汗珠滴落在红色的土地上,急促地呼吸着葱茏苍木的气息,却无一人掉队,无一人退缩。前方党旗随风飘扬,大家大步向前,一路感受着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
“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可以看出黄洋界的雄伟险峻。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就凭借如此天险之势,以不足一营的兵力,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殊死搏战,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最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保存了革命根据地。战争是血腥的,战争是无情的,但英勇的红军却毫无畏惧,永葆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革命斗志。走进黄洋界,哨口工事至今依然牢牢坚守阵地,黄洋界的槲树依然笔挺有力,默默守望着哨所。
在得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高兴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望着金碧辉煌的8句50个大字,大家满怀激情齐声朗诵:“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声音铿锵有力,响彻云霄。
革命信念高于天。严密的经济封锁下,小井红军的医疗条件极差,药品是从山上采掘的金银花、血腥草;医疗器具是用木头、竹子制作的镊子、消毒盆;手术刀是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切菜刀;盐水作为消炎药水,土布作为药棉……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他们没有后退,而是每天都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明知前途坎坷,但他们的信念大旗永远指引前方。
一次战斗中,红军师长张子清大腿负了重伤,住在了小井医院,他把医务人员发给他的一小包食盐藏在了枕头下,只用茶水清洗自己的伤口,以致感染溃烂。就在自己伤口没有很好消炎的情况下,他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食盐捐给了其他重伤员,而他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红军医院被敌军烧毁,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手无寸铁的重伤员躺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这里面还包括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面临生死抉择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们对红军主力的去向、红军指挥机关的地点只字未提,他们宁死不屈,唯有将汩汩鲜血染红这片净土。而今天却只能看到17位烈士的名字,其他烈士的英名将永远印刻在井冈山烈士陵园的无名英雄碑上。
1929年2月,在红四军主力在吉潭战斗后转移休整时,被敌军包围偷袭,为掩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朱德的妻子、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一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伍若兰,落入了敌军之手,敌人用绳子吊、杠子压、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都不能动摇她的革命信念,因为她誓死姓党,她坚信革命一定成功。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了赣州城门上。年仅23岁的一代巾帼永远的离开了,陪伴她的还有肚子里一个三四个月的孩子,而她却尸骨未存、片影未留,唯有一盆永不凋谢的井冈兰万年长青。
一曲曲英雄赞歌不绝于耳。在遂川县,还有一位这样的英雄母亲,她用自己的生命支持儿子闹革命。她就是1928年初担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的母亲——张龙秀。她被敌人抓捕时,被残忍地割掉了乳房,被冷水泼醒后,敌人又在她身上连刺28刀,敌人还用了“开膛剖腹”的酷刑,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母亲,面对苦痛和折磨时,却毫不屈服。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生命诠释了她的信仰,她以信念谱写了一部赞歌。
苍松翠柏慰忠魂。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几个烫金大字印刻在纪念堂大门上方,一块块碑刻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一座座雕像再现了革命英烈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一幅幅文字记录着血与肉的光辉历史。
我们抬起沉重的步履,拾级而上,为井冈山烈士英灵献上了花圈。大家神情肃穆,向英烈三鞠躬并默哀。前方,英烈纪念碑在最高处矗立,英烈雕塑目光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远望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粗犷强劲的大字。收起悲愤的神情,在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玉标,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宝瑞的领誓下,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 ,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12句话,80个字,字字如磐,“永不叛党”的誓言铿锵有力,山中回响。
初心不改 精神永续
一心为国,两袖清风。曾志同志,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利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解决商品粮问题,直到她去世,她的儿子仍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务农。生活中,她把每个月的工资开销都逐条记录清楚,剩下的工资全部留存,在生命的最后,她省吃俭用节省了6万余元钱,全部上交给了党组织。
忠诚奉献,牢记使命。生前,她特别给党中央写信,在《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这是一位幸存的革命战士、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曾志同志的遗嘱。她极力后事从简,不给国家增加一点负担。她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了一生,又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的事业,这是何等的情怀?是什么信仰使她至死不渝?她晚年坦露心迹:"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
在曾志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小井医院旁边的小山包上,有一个小坟堆,坟前是一块普通石头墓碑,上面镌刻着“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很难想象“官”至高位的她的墓地竟如此简陋。站在这块简单的墓碑前,我们深深地鞠躬,伴随着蒙蒙细雨,泪水不觉滴落。我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崇敬这位伟大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员以钢铁般的信念,用生命点燃星星之火,用血肉铺就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员以永不磨灭的历史功绩,谱写中华华章。在“红米饭、南瓜汤”的红歌传唱中,我们再次感悟到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将高举奋进大旗,奋力吹响砥砺前行的号角,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永葆本色;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担当使命、干事作为。